首页

首页 > 重要新闻 > 正文

浙商资本市场研究院“长江论坛”第十一讲举行

2025-09-18 11:20:33

2025年9月11日,由浙江财经大学浙商资本市场研究院、战略性学科团队(财税基础理论与政策研究团队)和地方财税治理能力动态监测与智能预警实验室联合主办的“长江论坛”第十一讲在下沙校区顺利举行。本次论坛以“减税的区域异质性经济效应:兼论对区域均衡发展的启示”为主题,中国人民大学刘勇政教授作主旨演讲,20余位专家学者围绕区域减税政策的抑制性与实践研究展开深入研讨。本次论坛由付文林教授主持。

刘勇政教授在主题报告中指出,自2008年以来,减税政策始终是中国宏观经济调控的核心工具之一,但其效果在区域间呈现显著异质性。研究团队通过梳理结构性减税、大规模减税降费等政策脉络,结合企业所得税有效税率、固定资产投资等微观数据,构建双重差分模型,实证分析了政策执行效果。研究发现:1.区域分化明显:发达地区因市场化程度高、融资渠道畅通,减税政策对企业投资的拉动作用显著;而欠发达地区受财政压力和征管能力限制,政策效果相对较弱。2.地方政府行为关键:税收分成比例高的地区,地方政府执行减税政策的积极性更强;财政压力大的地区则可能通过强化征管弥补缺口,导致政策落实“打折扣”。3.政策传导机制差异:减税红利在部分地区未能有效转化为企业创新动力,反映出政策设计需与区域产业特征深度适配。刘教授提出三项建议:优化税收分成机制:赋予地方政府更大税收调整自主权,激发其执行积极性;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对欠发达地区实施定向支持,确保政策红利全覆盖;完善征管体系:利用数字化手段提升征管效率,杜绝“变通执行”现象。他特别强调,减税政策需与产业升级、科技创新等国家战略协同,例如通过定向减税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在核心议题讨论环节,与会专家围绕数据来源、政策识别方法及未来研究重点展开讨论。针对“如何量化政策执行偏差”的问题,刘教授以某省税收征管案例为例,阐释了计量模型在剥离干扰因素中的关键作用。对于“减税与财政可持续性”的疑问,他指出需通过动态调整税收结构、培育地方税源实现长期平衡。此次论坛通过理论实证与政策实践的深度融合,为破解区域发展不平衡提供了新视角,也为财税学科服务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新动能。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