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首页 > 重要新闻 > 正文

喜报:我院三项成果获浙江省第二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2025-10-11 15:05:52

李永友教授的著作《社会性公共品分配公平性:特征识别与形成机制》获基础理论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成果简介:社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是我国发展的一个突出现象,也成为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拖累因素。社会发展滞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社会性公共品供给短缺及其受益分配公正性缺失。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再平衡,成为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中国共产党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的发展还存在着不均衡不充分问题,这一问题在公共服务上表现的同样很突出。2015年中央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其中一个对各级政府而言,非常重要的工作就是提供充分而公平的公共服务,这是公共部门推动自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应有之意。2021年在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之际,中央提出了共同富裕战略目标,这要求作为共同富裕的一个重要体现,公共服务的公平充分享有自然就变得非常关键。为了试图探究我国公共服务供给中存在的不充分不均衡问题,本研究基于我国社会发展现实,以公共教育和医疗服务为对象,基于问卷和入户调查数据,对我国非义务教育阶段的优质教育资源分享公平性和公共医疗服务受益流向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发现,我国非义务教育阶段的优质教育资源享有机会严重偏向社会上相对优势群体,不仅如此,优质教育资源享有机会在不同教育阶段具有明显的阶段传递性。这一原因也正是导致我国社会自学前教育就开始的优质教育资源争夺现象。相比较,我国的公共医疗服务,自2009年新医改之后,在受益流向的公正性程度方面有明显改善。无论是住院服务还是门诊服务,我国的公共医疗服务受益更多流向了低收入群体,收益分享的公正性得到了显著提高。但由于政府补助方式不合理,低收入群体在享有相对更多公共医疗服务同时,也承担了不成比例的公共医疗服务成本。所以综合看我国公共医疗服务受益流向对现金收入分配差距的影响,不是缩小差距,而是扩大差距。基于我国财政体制的研究发现,我国公共教育与医疗服务的收益分享与我国分权治理下的转移支付机制有很大关系。作为承担公共教育和医疗服务提供责任的地方政府,我国以纵向为主的转移支付机制,不仅未能激励地方政府提供社会性公共品,而且还抑制了竞争对地方政府支出政策的约束作用。在这样的财政体制下,如何通过转移支付机制设计,矫正地方政府激励偏向,提高公共教育和医疗服务等社会性公共品受益分配的公平正义性,成为我国财政体制改革必须关注的问题。与此并行的是,作为财政支出的重要内容,对个人或家庭的补助一直是发达国家财政的主要支出方向,但在我国硬化的财政支出结构下,财政对私人部门的补助与发达国家的转移支付明显不同。我国对私人部门的补助主要是服务提供主体,即部门,而不是服务使用主体。而硬化的支出趋向又使财政对服务提供部门的补助更多偏向机器设备等硬件投入,而非服务直接提供者的成本补偿。在这种补助机制下,我国的公共支出受益归宿对社会现金收入分配的影响,不仅没有成为缩小社会差距的有力工具,反而明显扩大了社会分配差距。这一研究发现的政策启示是,我国政府在安排财政支出时应改变转移支付方式,直接增加对服务使用者的补助。

张旭飞博士发表于《经济研究》的论文《税收征管数字化与企业集团的利润转移行为——来自金税三期工程的证据》获基础理论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成果简介:本文旨在研究以金税三期工程为代表的税收征管数字化建设期间,企业集团的利润转移行为。为此,从治理效应和激励效应两个层面对税收征管数字化影响企业集团利润转移的背后机制进行理论分析,并结合现实背景提出理论假说。基于地区层面和上市企业集团数据对假说进行检验,研究发现:(1)企业集团会利用金税三期工程试点和非试点地区的税收征管能力差异这一契机实施利润转移,在考虑了竞争性假说后这一结论仍然成立;(2)企业集团的利润转移主要通过内部企业间日常经营性交易、资金交易、租赁交易实现;(3)此类利润转移行为在征纳合谋较弱、审计约束较小、治理结构更易协调策略、市场份额较大、内部公司分布更广泛的企业集团中更为明显;(4)在金税三期实施后利润转移总规模达到1537.886亿元,平均每年转移393.471亿元,利润转移规模占比最高达12.690%;(5)随着金税三期工程的实施,地区间税收征管能力的差异和由此导致的企业集团利润转移行为会逐渐减少。本文为深化税收征管数字化改革、推进金税四期工程建设提供了重要启示。

朱星姝博士发表于《管理世界》的论文《信用扭曲与地方债的风险背离——基于专项债券的研究》获基础理论研究优秀成果奖青年奖。

成果简介:为了审慎应对地方政府的债务风险,中央将地方政府的发债权限定在省级政府(和计划单列市),市县政府的融资需求只能由省级政府代为举债,本文发现省级政府“代发代还”的模式虽然有利于控制平均风险,但是省级政府的信用背书造成了严重的市场失灵,扭曲了市场投资主体对市县政府举债风险的甄别机制。通过拆解2017~2021年间4293只专项债对应的76939批次项目,我们以相同地级市的城投债市场利率为基础,测度了专项债的风险背离程度,研究发现在省内财力排名越靠后的地级市,省级政府的信用担保效应越明显,该地级市专项债的风险背离程度也越严重。随后进一步研究了造成这种风险背离的系统机制,发现省级政府为了降低融资成本,策略性地将不同地区的项目进行交叉组合,严重掩盖了市场可供使用的信息,导致专项债的市场定价机制失效,并且省内财力差异越大的省份,其策略性打包的行为更加明显。本文首次揭示了专项债发行制度的系统性风险,为提高专项债资金的配置效率、缓解可能到来的专项债务风险提供了改革方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