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3日上午,浙江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在307会议室举办了马斯格雷夫论坛学术讲座第90期。本次讲座邀请了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西川作“案例研究:如何做与如何写”主题报告。讲座吸引了众多师生参与,现场讨论热烈。

刘西川教授指出当前经济学和管理学领域存在本体论、认识论与方法论之间的割裂问题。他强调研究方法不应仅作为验证假说的技术手段,而需探讨其哲学基础,并区分了实践方法论(如企业家实操策略)与学术研究方法论的本质差异。
刘教授深入阐述了案例研究的核心价值。相较于计量实证研究,案例方法更善于揭示复杂机制、呈现创新观点。他批判学术界过度依赖计量实证而忽视理论深化的现象,提出案例研究需在实践中寻找理论原型,通过演绎推理推动理论发展。在设计与写作环节,刘教授系统聚焦“如何发生”与“为何发生”的解释性问题,采用目的性抽样选择典型案例,综合运用访谈、档案和实地观察等多源数据增强研究信度。他强调理论意识构建需明确研究视角与核心概念,并需深入把握案例背景以形成有力假设。研究设计应包含问题、假说、框架及方法等要素,写作中需强化逻辑性与理论深度,避免现象描述的表面化。
通过具体案例,刘教授演示了如何通过实地调研揭示实践逻辑,指出面对面访谈和直接观察对获取真实信息的关键作用。他同时分析了文本分析法与准实验方法在理论贡献上的局限性。

在讲座的科研交流环节,刘西川教授与青年教师深入探讨了学术研究路径。他建议研究生在科研训练中优先开展案例研究,再逐步过渡到计量实证研究,以此深化对“理论-实践”关系的理解。刘教授指出,案例研究能充分利用多维信息优势,通过访谈、观察等实地数据实现深度验证,而这一过程要求研究者具备多元思维,灵活整合不同理论工具。相较于计量方法局限于结构化数据,案例研究更能从复杂现象中提炼理论贡献,帮助青年学者拓宽研究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