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浙江财经大学“财税基础理论与政策”战略团队组织的马斯格雷夫论坛第91期在学院楼307室举行。本次讲座邀请了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吕冰洋作“财政研究:数据、方法和理论”主题报告。讲座吸引了众多师生参与,现场讨论热烈。

讲座伊始,吕冰洋教授便指出当前财政学界存在过度依赖计量分析研究范式的问题,并旗帜鲜明地提出“真正的学术创新应回归对中国独特制度逻辑与深厚历史文化的理解与挖掘”。吕教授认为,当前许多实证研究存在“舍本逐末”的问题。研究者往往过于重视计量方法的研究结果,而轻视对其背后制度与理论逻辑的探讨。紧接着,吕教授从学界对财政压力的误读、税收征管的误判和财政分权指标的误用等三个方面,深刻解析了当前研究对计量分析过度依赖所产生的逻辑谬误。
针对当前学界所面临的研究范式困境,吕教授提出了具有建设性的破局之道。吕教授强调,研究者应将视角从探寻单一的“因果关系”转向理解复杂的“矛盾关系”。吕教授指出,中国的治理实践,本质上是在处理一系列矛盾的统一体,如“统一大市场与地方积极性”、“激励与平衡”、“发展与安全”等。这种充满东方智慧的辩证思维,才是理解中国财政问题的钥匙。进一步的,吕教授倡导研究范式上的“两个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结合,以此构建中国自主的财政学知识体系。

在讲座的交流环节,吕教授与青年教师深入探讨了学术研究方法。吕教授指出,研究与“对口支援”类似的复杂问题,无论是案例分析、数理分析还是计量分析都有其价值和局限性,但任何一种方法都不应受到排斥。同时,他认为青年教师不应过度追求计量分析和模型的精致,而忽视了现实的复杂性。吕教授还指出,在研究政府与企业关系时不仅要注意数据的可靠性与真实性问题,也要关注非正式税收返还等更为隐蔽的政府对企业干预途径。此外,童光辉教授提供了浙江某区县政府对企业补贴的操作实例,为吕教授的观点提供了进一步的佐证。
整场讲座高屋建瓴,批判与建构并举,引发了与会师生的热烈反响与深入思考,为推动财政学的理论创新与体系构建注入了新的思想动力。